学院简介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成立于2020年3月,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设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院秉持江南大学“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施人才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核心科学和关键技术方面贡献江南人的智慧力量。
学院具有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轻工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三个方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数字媒体技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人工智能(首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等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专业底蕴深厚,学科优势与特色明显,教学科研平台完善,建有康养智能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智能基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信息与控制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模式识别与计算智能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媒体设计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6个,Josef Kittler 人工智能研究院1个。
目前学院共有学生24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留学生20余人。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0余人,专任教师80余名,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柔性引进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IAPR Fellow、AAIA Fellow 2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二三层次培养对象8人,江苏省杰青、优青基金2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其他“双创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16人次。
近三年来,学院注重夯实科学研究基础,充分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产教深度融合,科研创新能力与产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多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400余项,在IEEE TPAMI、TFS、TNNLS、TIP、TKDE、TEVC、TCYB、软件学报、通信学报、CVPR、ICCV、AAAI等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与英国萨里大学电子工程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Josef Kittler教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Raymond F.Muzic,Jr.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钟富礼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国际研究合作关系,与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等院校签署了本科生交流互访协议,每年交流本科生10余人。Josef Kittler教授曾获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国政府友谊奖。学院承担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并获得滚动支持。
学院与无锡市合作密切,建有无锡市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产业学院,协助无锡市申获IEEE智慧城市试点计划(亚洲唯一),与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华云数据、曙光云、中船奥兰托等企事业单位建有校外实践基地。学院连续14年承办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A类比赛)。
学院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成效显著,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人工智能概论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本科生多次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得佳绩,体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与科技创新能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铜奖、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精英赛金奖、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以及国际视觉目标跟踪大赛(VOT2020)冠军、ICCV2021国际竞赛冠军等。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微软、网易、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阿里、腾讯、字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各大知名企业及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
学院尊重学术、崇尚创新,正在为建设有江南风格的特色研究型学院而努力拼搏。欢迎更多英才加入我们,一起携手,用坚持和努力扬起青春的风帆,勇创智能时代浪潮之巅。学院将继续发扬务实奋进的优良传统,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江南风格、智能色彩”的新时代青年人才而共同努力奋斗!